HL7 v2.8 資料型態詳解

2.A.8 CNE – coded with no exceptions

欄位清單

SEQ LEN C.LEN DT OPT TBL# 英文名稱 中文名稱
1 20= ST R Identifier 辨識碼
2 199# ST O Text 文字內容
3 1..12 ID O 0396 Name of Coding System 編碼系統名稱
4 20= ST O Alternate Identifier 替代辨識碼
5 199# ST O Alternate Text 替代文字內容
6 1..12 ID O 0396 Name of Alternate Coding System 替代編碼系統名稱
7 10= ST C Coding System Version ID 編碼系統版次代碼
8 10= ST O Alternate Coding System Version ID 替代編碼系統版次代碼
9 199# ST O Original Text 原始文字
10 20= ST O Second Alternate Identifier 第二替代辨識碼
11 199# ST O Second Alternate Text 第二替代文字內容
12 1..12 ID O 0396 Name of Second Alternate Coding System 第二替代編碼系統名稱
13 10= ST C Second Alternate Coding System Version ID 第二替代編碼系統版次代碼
14 199= ST C Coding System OID 編碼系統OID
15 199= ST O Value Set OID 內容值集合OID
16 8= DTM C Value Set Version ID 內容值版次代碼
17 199= ST C Alternate Coding System OID 替代編碼系統OID
18 199= ST O Alternate Value Set OID 替代內容集OID
19 8= DTM C Alternate Value Set Version ID 替代內容集版次代碼
20 199= ST C Second Alternate Coding System OID 第二替代編碼系統OID
21 199= ST O Second Alternate Value Set OID 第二替代內容集OID
22 8= DTM C Second Alternate Value Set Version ID 第二替代內容集版次代碼


整體說明

  • 非常重要之資料型態。定義某資料是源自於什麼編碼系統。
  • 使用CNE者,表示此編碼系統不可以有例外的資料內容出現。也就是說,一定選定使用某編碼系統,也只能從這編碼系統中有定義的辨識碼來取得。
  • 應與CWE共同比較差異性。

相容性說明

欄位說明

其實,這個資料型態是三組相同的東西重複出現而已。

  • 辨識碼 --> CNE.1, CNE.4, CNE.10
    • 使用編碼系統所定義的內容值。
  • 編碼系統名稱 --> CNE.3, CNE.6, CNE.12
  • 編碼系統OID --> CNE.14, CNE.17, CNE.20
    • 此編碼系統的國際物件註冊碼。編碼系統必須經過註冊的程序取得OID。
    • 有時候編碼系統的名稱並不能精確表達時,則透過OID可以精確定義。
  • 文字內容 --> CNE2, CNE.5, CNE.11
    • 此辨識碼在編碼系統理的文字敘述內容。
  • 編碼系統版次 --> CNE.7, CNE.8, CNE.13
    • 本次辨識碼所採用的編碼系統之版次別。
  • 內容值集OID --> CNE.15, CNE.18, CNE.21
    • 這個是為了與HL7 v3的編碼內容值集合相容。
    • 同一編碼系統下,可能會再根據某特性予以區別成不同的資料集合。
  • 內容值集版次代碼 --> CNE.16, CNE.19, CNE.22
    • 內容值集的版本別。
  • 原始文字 --> CNE.9
    • 原始文字也就是來自原始文件、系統所存放的文字。他可能是使用者習慣用語,或者是組織內部用語。對於一個交換環境中卻無法理解。這就是為何需要此資料型態的目的。透過編碼系統的定義,讓每一個描述,達到精確而不被誤判的結果。

範例